發(fā)布時間:2011-09-02 10:28:32
點擊數:42904 次
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堪稱貴族出身。他體型高大威猛、勇力過人,是一位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以八千江東子弟兵起義,只用三年時間就滅掉秦朝,軍事方面堪稱千古奇才。
劉邦,字季,沛豐邑中陽里人,出身市井,起兵前雖然擔任亭長,家世明顯不如項羽顯赫。據漢書記載,劉邦只有一般人的體型,不像項羽具備力能扛鼎、氣可拔山般的勇力;然而,劉邦自沛縣起兵,以三千人開始,后得張良、蕭何、韓信之助,七年時間,歷經五年的楚漢相爭,最后統(tǒng)一中原,逼得項羽于烏江邊自刎,建立了漢朝。
項羽出身貴族,劉邦出身市井;項羽高大威猛、力拔山河,劉邦只是常人體型;項羽本人就擅長領兵作戰(zhàn),以一當百,而劉邦并不擅長沖鋒陷陣從所有外在條件看,似乎項羽應該是最后的贏家。然而,眾所周知,楚漢相爭,劉邦戰(zhàn)勝了項羽,取得天下。
表面看,似乎是幸運對劉邦的垂青;但進一步分析,會發(fā)現(xiàn)這個結局實是許多實力消長因素的積累。
個人以為,項羽失敗,并非在于其出身貴族、勇力過人、以一當百等優(yōu)點,而在于其未能具備如同劉邦成就帝業(yè)的致勝關鍵。
項羽的優(yōu)點,并非是其成功之路上的阻礙,嚴格說來,這些優(yōu)點對于成就帝業(yè)也有一定的幫助;但關鍵在于劉邦具備了多項項羽未能具備的“帝王氣度”,或者稱為致勝關鍵。
在團隊建設與知人善任方面,劉邦吸收與重用了張良、蕭何、韓信,集眾人所長,彌補了個人條件比項羽遜色的缺點,同時壯大了集團人才的資源與優(yōu)勢,使劉邦集團整體勝過項羽集團。
在蕭何等人的協(xié)助之下,劉邦集團很快就制定了治理國家所需要的重要政策與制度,舉凡攻入關中時的約法三章,廢除嚴苛的秦律、輕徭薄賦、重視儒生等,都能預見劉邦及其團隊治理天下的藍圖。
而項羽一直未改其“軍閥特質”,攻陷秦都咸陽后,并未展現(xiàn)其帝王氣度來安民,反而燒殺擄掠一空,甚至還火燒咸陽城,似乎未考慮長久經營。
在審時度勢與關鍵決定的時刻,兩人的氣度與反應,也顯露了二者勝敗的契機。當時韓信受命攻打齊國,關鍵時刻向劉邦提出了希望被封為 “假王”,劉邦原準備破口大罵,但張良暗地踩了他一腳,劉邦瞬間改說大丈夫當什么假王,當封為真王,隨即直接封韓信為齊王,穩(wěn)定了韓信的軍心。
相反,項羽在攻陷秦都咸陽后,未聽從韓生的建議乘勝追擊,反而選擇了衣錦還鄉(xiāng),回楚國光宗耀祖,錯過了關鍵的致勝時刻。
個人本身條件的優(yōu)劣,常會影響事業(yè)初期的成;但若欲成就更大的事業(yè)版圖,個人條件已非決勝關鍵。能否掌握更重要的人才、制度與機會,才是逐鹿中原、問鼎天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