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3-08-10 09:54:58
點擊數(shù):72319 次
為解決勞務派遣被濫用的問題,政府方面打出了組合拳。
雖然《勞動合同法》是一部2008年才施行的法律,但2012年年底就已對其做了修正,所有修正都指向同一個問題,即勞務派遣。今年7月1日,新法施行。8月7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起草的《勞務派遣若干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下稱《規(guī)定》),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相對于舊《勞動合同法》及今年剛施行的新法,目前的《規(guī)定》新意何在呢?有人將派遣單位應當與勞動者訂立兩年以上勞動合同等作為“亮點”,其實這還是2008年舊法的規(guī)定,正好反證出原法的執(zhí)行不力,并未有效限制勞務派遣的濫用,以致舊法的老皇歷還被看作“新亮點”。
勞務派遣的問題出在哪里呢?勞務派遣,是指派遣單位向用工單位派遣勞務工人,被派遣工人接受用工單位指令,在用工單位勞動,形成了“有勞動關系的不勞動,勞動的卻沒有勞動關系”的局面。用工單位可借此降低用工成本,規(guī)避法律風險,比如,采取派遣制可以避免與老員工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目前,很多國有企業(yè)、機關、事業(yè)單位中,有大量的勞務派遣工(俗稱“臨時工”),相對于“正式工”,他們拿著偏少的工資,享受著偏低的福利,成為單位里的“二等員工”。這嚴重影響著勞動崗位的穩(wěn)定性,拉大了收入差距,制造著社會不和諧。
盡管2008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對派遣工做了很多限制,但實施效果并不理想。所以2012年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勞動合同法》做了修正,要點有四。其一,在原法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派遣工的“同工同酬權”。其二,抬高了經營勞務派遣業(yè)務公司的門檻,實行審批制,注冊資本也從50萬元提高到200萬元。其三,進一步限制了實施勞動派遣的范圍,將原法規(guī)定勞務派遣“一般”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簡稱“三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改為“只能”,并對“三性”的內涵做了法定解釋。比如,“臨時性工作崗位”是指存續(xù)時間不超過六個月的崗位。其四,授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限制派遣工占用工總量的比例。
目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草擬的《規(guī)定》細化了新法,亮點主要有三。其一,明確派遣工占用工總量的比例不超過10%,并規(guī)定了比例的具體算法,這樣可以防止用工單位鉆法律空子,將補充性質的派遣工搞成“被傷害的大多數(shù)”。其二,明確企業(yè)提出可適用派遣制度的輔助性崗位的列表,應與工會協(xié)商,并在單位內部予以公示。其三,對違法濫用派遣工的企業(yè)適用“有罪推定”,即用工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有關勞務派遣在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崗位用工規(guī)定,或者超比例使用派遣工,被處罰后一個月內仍不改正的,派遣工“視為與用工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成為“正式工”。
至于目前的《規(guī)定》值得完善的地方,關鍵在于讓法律成為“可執(zhí)行程序”,而不是只能看的“文本文件”。比如,新舊《勞動合同法》反復強調派遣工與正式工“同工同酬”,這也是公眾最關切的,但《規(guī)定》中沒有強有力的執(zhí)行方式,派遣工、正式工的工資結算并不在勞動部門的日常監(jiān)管范圍內,反而突出工會的舉報義務。固然,依《行政許可法》的規(guī)定,勞動部門不能在法律之外任意創(chuàng)設對企業(yè)使用勞動派遣的審批權,但能否加大對企業(yè)使用派遣工的監(jiān)督,比如,嚴格核實派遣工是否被限定于“三性崗位”,有沒有超過10%的比例,在工資表上派遣工是否與正式工實現(xiàn)了同工同酬?
歸根結底,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政府部門強化勞動監(jiān)督,掌握真實情況,才能把深受派遣制度濫用之害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打撈出水面,讓他們享受法律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