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3-10-14 08:50:14
點擊數:73065 次
升職越快越好嗎?這對很多人來說似乎根本不能算一個問題。好多人參加同學聚會,明明是一起混了四年的熟人,還要彼此換一下名片,不就是為了相互秀一下自己的頭銜是什么,看看誰發(fā)展得快。就算不跟別人比,升職帶來的更大的權限、更好的資源、更高的薪水,以及成就感和榮耀感,都是實實在在的;炻殘,順利與否甚至成功與否的判別標準之一不就是升職么,大家都唯恐升不上去,哪還有什么質疑之處呢?
“彼得原理”說,企業(yè)里每一名員工都傾向于爬升到自己不能勝任的位置。這是對渴求升職的心態(tài)最準確的描述。但凡覺得手頭的活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能得心應手的應付過來,人就開始動心思了。有些情況下,公司難得有一個空缺職位,機會稍縱即逝,這一次把握不住,下一次可能就要等好久。這種時候毋庸置疑不能猶豫,即便還沒有充分的準備,也要爭取一下。還有些情況下,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路徑其實非常清晰,所不同的只是每個節(jié)點在什么時間達到而已。這時如果出現了升職機會,而自己又有充分準備,自然也應該迎難而上。
不過,升職雖然是好事,卻未必是越快越好。高速的發(fā)展在給人帶來職業(yè)發(fā)展的馬太效應同時,還會讓人更有自信和勇氣來面對困難,但它也有一些可能存在的負面因素。這些負面像機器中未擰緊的螺絲一樣,雖然不影響機器的正常運轉,卻是始終存在的安全隱患。我們沒有必要因為這些因素而停止前進,放棄眼前難得的機會,但是有必要清醒的認識它們,在快速前進的同時為它們設下安全屏障。
少年得志之人多有眼高手低之輩,這就是快速發(fā)展的第一個隱患。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一部分靠天賦,一部分靠超人的努力,一部分靠高人的指點。從這個角度看,一個人的職業(yè)水平確實和年齡及經驗關系不大,各行各業(yè)都經常出現入行時間不長但思路清晰手法老到的人,他們就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額外的付出,把需要學習的東西高度壓縮,用幾年的時間得到別人十幾年才會有的經驗。不過,還有很多能力以外的東西是無法壓縮時間的,無論多么聰明多么勤奮,都要到一定的年限才能明白。巴菲特打比方說十個女人同時懷孕一個月也不可能分娩,大意也是如此。
發(fā)展太快、升職太早,很容易就錯過了一段經歷的過程。這種損失是隱性的,因為體驗了的人才能體會時間和經歷給自己帶來的錘煉,錯過它的人則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而一旦身居(相對的)高位,就會發(fā)現自己有更多的事務要處理,去接觸業(yè)務的時間卻越來越少;即使有時間,自己也難以像以前一樣勤勤懇懇的做看起來沒有技術含量又瑣碎的基礎工作了。如果連續(xù)快速升職,更可能每個層面的工作都沒有足夠的練習時間。不能不說這可能帶來職業(yè)技能根基淺薄的風險。
如果升職以后的結果不是業(yè)務領導,而是團隊管理者的話,還會出現另外一個問題:位高徳薄。這里的“徳薄”指的并不是人品,而是指成熟管理者所擁有的從容、沉穩(wěn)、寬厚的氣度。我發(fā)現,較早提拔的管理者往往是自身能力較強且工作成就優(yōu)秀的,因此他們往往對工作目標和效率的關注多過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關系的關注。這反映在管理工作中就會表現為高度自信、重視目標和數字、強調執(zhí)行力、追求高效率,同時對相對效率較低或理解力較差的伙伴缺乏耐心、忽視團隊氛圍、不注意自己的表達態(tài)度等。這些優(yōu)點和缺點像硬幣的兩面,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毫不為怪。
如果經歷一些挫折或有多一點時間沉靜下來,這些管理者會慢慢的注意平衡。不過,如果一個人一直順利的提升,意味著他的這種模式一直在取得成就,于是他會覺得這一套是行之有效并且理所應當的,他的行為風格也會因為得到結果的鼓勵而不斷強化,甚至發(fā)展為飛揚跋扈和剛愎自用。想知道那些聰明卻讓人厭惡的領導是怎么來的嗎?去問問他們起步時被提拔得多么順利吧。
這種幸運會持續(xù)到他第一次碰壁為止——當他發(fā)現自己的團隊并不喜歡自己甚至與自己離心離德的時候,當工作業(yè)績莫名其妙的下滑的時候,當他發(fā)現自己遇到困難時沒有人和自己站在一起時。碰壁來得早是一種幸運,因為這意味著自己還有反思和改變的機會;但如果幸運持續(xù)的時間太長,自信就會變成固執(zhí),深入骨髓無可救藥。
其實,這里說到的管理風格只是一個例子,本質是在職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特別順利的人相對一般人更容易相信自己和成功經驗,因此也更容易變得難以改變,無法適應變化。我們看到少年得志卻中年潦倒的人,很大比例是因為這個原因。
最后,以過快的升職為代表的超速發(fā)展帶來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它會提高人的心理預期,形成心理上的慣性。過高的心理預期可能造成兩種后果,一是遇到困難時,因為現實和預期的差距更大而產生比其他人更強的挫折感;二是由于對環(huán)境和機遇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而產生錯誤判斷。前者如從小就是父母、老師、領導的寵兒但遇到一次失敗就一蹶不振的優(yōu)等生;后者如起步順利之后,不斷換工作卻永遠不滿意、永遠懷才不遇的抱怨者。要知道個人發(fā)展的順利與否,除了能力和努力以外,運氣也是關鍵因素(有時候甚至是最重要的因素)。運氣好的時候,要想著有可能會運氣不好,而不是指望自己運氣一直這么好。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幸運的人,我前幾年職業(yè)發(fā)展的順利更多的是源于好運氣而不是自己有多么優(yōu)秀。在享用著這種好運氣的同時,我也在思考幸運背后的風險和代價。毫不掩飾的說,我在文中提到這些風險,是因為我發(fā)現了它們在自己身上出現的可能。它們不會成為我繼續(xù)追求的阻礙——我仍然會用自己的大腦和勤奮尋求快速發(fā)展的機會,但我會用一些精力來關注自己身后,看看自己走過的路上留下了什么痕跡,然后用更圓融和更平衡的心態(tài)去把握自己的事業(yè)和生活。
如果說職場發(fā)展是一條高速公路,那么職位和頭銜就只是標明里程數的路牌,它能告訴你自己已經走了多遠,但絕不是你前進的目標。